日前,《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命名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和党务工作先锋的通知》发布,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教学管理部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该教学管理部团队共有6名成员,他们是师生“最熟悉”的人——每学期教学教研、师资调配、成绩分析、绩效发放都“归他们管”;他们也是校园里“最神秘”的人——教材发放、课表编排、考务工作、成绩证明甚至试卷打印,他们的工作事关每名师生,但很多时候不为人知……
人性化服务做师生的贴心人
11月9日至15日,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每年此时,教学管理部教师张玉磊的手机就会成为高三学生家长的“热线电话”,同事们开玩笑说,她的一天“不是在接电话,就是在接电话的路上”。张玉磊主要负责对接高三年级相关工作,每年涉及高考相关流程时便格外忙碌。她会耐心地接听每一个电话,不厌其烦地解答家长的咨询,“一些问题其实在政策文件里已有说明,但家长还会找你确认一遍,图个安心,这种心情我们都能理解。”她将个人手机号向学生家长公开,也帮班主任们减轻了不少负担。在教学管理部每一名成员的心中,“服务”不但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也成为一种根植于心的理念。每年的师资调配、教材发放、课表编制、考务安排、绩效发放……如果要梳理出他们的所有职责,可能两只手都数不过来。面对海量的数据,他们可以“省事儿”地依托电脑系统随机分配,但他们没有疲于应付,而是将每项工作处理得更加“人性化”。
团队成员丁延霞具体负责每个学期的课表安排,不仅要在开学前根据学校课程规划做出合理的课表编排,日常教学中也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各类教学活动或展示课期间的课表调整,因教师请假而进行的代课或调课等,都要提前跟每个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一一对接落实。“编排每学期课表时,电脑系统随机生成的安排对很多老师来说可能并不方便,我们会在此基础上手动调整。”教学管理部成员赵艳平说。教学管理部还承担着各项社会化考试和校内考试的考务组织任务,每到考试季,全员上阵,从考前一周甚至两周的准备,到考试期间的“早五晚七”的考务执行,严格甚至严苛地执行每一道指令,丝毫不能马虎。在安排校内外考务时,也存在监考老师考场安排的问题。例如,某位老师的监考考场距离较远、场次较分散等,她都会在权衡相应情况后作出让老师们“舒服”的调整,考试结束后还要及时记录每位老师的工作量并仔细核对。教学管理部一直秉承“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大量工作做在幕后。尹振主要承担试卷印刷、教材征订和发放、考务物品配备等工作,每学期开学前两周,他就要投入教材接收、分配的工作中。“每名学生每学期要发二三十本教材和教辅,加上教师用书,一次就要发放近10万册。 我们要将教材按班级和选科等清点分配好,每次领教材的场景都热火朝天。”
耐心、细致、敬业是教学管理部成员的共同特质,周到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成为老师们的坚强后盾,“有问题找教学管理部”已成为该校教师的口头禅。
用智慧促进学校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管理部,顾名思义就是与“教”和“学”有关的工作都跟他们相关。
每到寒暑假,教学管理部副主任辛丽并不能照常休息,因为她要参与完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上学期教学情况总结和下学期教学计划制定,以及开学前的各项教学安排。“开学后,我们先跟学科主任、教研组长沟通交流,将教学计划传达给各教研组,指导教研组开展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激励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研组工作的团队效能,教学管理部以‘星级教研组’建设等工作为抓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辛丽说。
教学管理要形成闭环,光做好“开头”不够,还要落实“结尾”。每次大考后,学生成绩分析也是教学管理部工作的重要一环。如何把所有教师放在同一参照系中进行考核,让一个个“生硬”的数字在评价中体现它的意义,他们动了不少脑筋。张玉磊、赵艳平都是信息专业出身,专业背景成为她们钻研成绩分析系统的“神助攻”。借助智慧教务系统,不断改进方法,制定出符合新高考选科模式的成绩分析指标,为教师提供了更直观的参考,为下一步教学改进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除了分析成绩,教学评价同样注重日常教学反馈,教学管理部每周都会安排出包组领导参与听课教研日程,深入到教研组、课堂了解日常教学的工作常态,“我们还通过学情调研、家长反馈等方式,多方位考察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和规范。”辛丽说。通过改革评价机制,落实目标导向,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建立督导机制,抓实教学环节,提高教师工作落实的执行力;通过规划培养机制,突出命题研题,激发教师业务成长的创新力;通过梳理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发展,强化教研成果应用的辐射力;通过丰富选拔机制,推进初高衔接,融合初高一体发展的贯通力……
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和要求,教学管理部不断完善教学制度和方案,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成绩管理、教研学习、教研组建设等各环节不断优化,形成了具有省实验中学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
“不用扬鞭自奋蹄”,已被教学管理部的全体成员内化为自觉行为,他们“散”是个个业务素质过硬的学科教师,“聚”是精诚协作、和谐共进的钢铁团队,时刻彰显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济南日报记者 曹莫)